林口 馬禮遜美國學校新北市校區
風與陽光灑落於室內,自然環境結合豐富的校園機能,梳理出一個新形態校園空間。

外觀漸變的金屬隔柵、清水紅磚牆、景觀耐候鋼板與舖面上的隨機顏色變化,對應著林口的風、紅色鐵質土壤及基地上溪谷水流的痕跡。風、陽光過濾後灑落於室內,結合豐富的校園機能,林口出現一個動與靜、亮與暗、寬與窄、高與低的馬禮遜美國學校新北市校區, 一個新形態校園空間。

林口的風、雨與土壤
馬禮遜美國學校新北市校區位於林口臺地上高於周圍地面2.5米的紅土地,南側則是溪谷林地保護區,周圍則是尚在開發中的低密度住宅區。林口的風、濕氣等物理條件對棲息於此地產生微觀的影響;而土地的脈絡故事、改變的軌跡則對此產生宏觀的影響。

由足球場東南側回望建築群

校園建築的當代想像
馬禮遜美國學校在台有68年的歷史,共有台北、台中、高雄三個校區,體制上為全年級教育(K到12年級)、學生用跑班方式來轉換課程。校方希望隨著時代與教育概念的變遷,新校區能作為新型態教育的場所,在建築本體也反映出這樣的進程,因此在建築材料及形式上,融合對過去知識的理解及對未來的想像,將傳統及當代材料再組合。建築上企圖用建築的當代實踐,顯出教育並非一成不便,而是與時俱進的精神,刺激學生對於未來的探索與想像。在校園周遭,寬廣的景觀人行道景觀和北側廣場空間配置著街道家具,讓學校不僅是對內,也能對外部社區的都市品質提升作出貢獻。

風雨球場

建築裡光的容器
因應林口臺地多風多雨的濕冷氣候,建築物的主要群體集中且相互連接。透過水平向及垂直向的縫隙,來避免量體過大的窒息感受:半開放的風雨球場及天橋去連結體育館,並面向綠意的足球場。

地面層門廳與接送區關係

在校園裡學習感知移動
想像人的行動就像水流一樣,在寬敞的河床順暢緩流,在狹窄的彎道快速前進,偶爾停留在小水漥或曲道;移動是壓縮,停留是鬆弛。

教學棟中學部開放教室

靜態的教室之外,公共空間讓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場域,在此,馬禮遜美國學校引進最新的Pod(多功能空間)概念:讓走出教室(仍在建築物裡)的使用者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定義做使用。它可以是社交聚會場所,可以是禱告區,可做科展或其他展覽,也可以讓老師用比較動態的方式上課。未填滿目的保持空白的Pod,讓空間成為畫布由使用者自行揮灑,呼應現代教育中強調的自主權,能讓不同形式地學習在此轉換。動與靜,不斷地上演著。

光線
對於建築物中的光線,期待它是有趣味的,容易被感知的。如在空橋的不等高開口圓窗帶來的趣味、中央樓梯與穿廊之間的玻璃裝置偶然產生的人影折射,或是天井區映在室內磚牆上的影子帶來的時間感:建築物中的使用者不僅是學習知識,同時也可以感受到環境活生生的變化。

大廳圓弧櫃台

聲音
關於建築物中的聲音,著重於處理如何減輕迴音、吸收噪音、控制殘響以及創造足夠的語言清晰度,並且整合材料的排列組合。同時關注聲音在空間序列上扮演的角色。例如由接送區進入警衛空間的迴音、經過圓弧樓梯到大廳的聲音減低、再進入開放教學空間中抑制的噪音,創造出一個由喧鬧逐漸轉換至安靜的空間經驗。結合「移動」的空間操作,做出理想「動態交流、靜態學習」之地。

東側帶狀人行空間

材料
建物外牆使用清水紅磚,在地景使用耐候鋼板,其顏色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深紅, 皆呼應深藏在林口臺地的紅土。清水紅磚從室外延伸到室內,模糊內與外的邊界,也在建築內創造微型都市感。可近距離觸摸到材料,感受其溫度、色澤,進而產生地域連結與認同。

體育館
戶外遊戲區

名稱:馬禮遜美國學校新北市校區
地點:新北市林口區東湖路一號
建築:禾重建築設計+侯銘賢建築師事務所
網址 : https://solomo.xinmedia.com/archi/179858-GrowArchitecture

BACK